[安徽轻工网讯 · 特约记者 汪雪梅] 上海跨国采购中心日前发布跨国采购(上海)信心指数,显示中国出口形势出现初步好转。2012年第四季度跨国采购(上海)信心指数为53.70,略高于上季度(52.06),其中工业品跨国采购指数为52.47,略高于上季度(51.42),消费品跨国采购指数为57.11,略高于上季度(55.98),这表明本季度在华采购发展相较上季度稳中略升。本次指数总共选取了200家知名跨国公司在华采购机构为样本,这些跨国公司的对华经营战略决策层也对2013年的中国经济表示乐观。
放眼整个经济形势,国际国内的风险因素叠加,将对2013年中国外贸发展形成较大压力:
一是外需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,订单压力一定程度还将严酷。在世界经济复苏态势疲软、风险持续高压的情况下,中国出口企业订单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,特别是短单、小单多,长单、大单少的局面还将持续。2012年前三季度加工贸易进口累计仅增长1%,四季度以上数字受圣诞期影响有所缓解。商务部对国内1900余家外贸重点联系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,截至2012年9月,企业出口利润指数已连续5个月低于100的临界点。
二是贸易摩擦的影响持续加大,出口风险无形中有所增加。中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。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(CEPR)的“世界贸易预警(World Trade Alert)”项目监测,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,全球40%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针对中国。随着中国出口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,国外对中国新兴产业出口的限制明显增多。2012年前三季度,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55起,增长38%,涉案金额243亿美元,增长近8倍,纺织业在持续高膨胀、低利润率的发展下,饱受各种壁垒之苦。
三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紧迫,但想跳出去并不容易。近年来,中国要素成本上升较快,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力。2008-2011年,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4.5%,制造业农民工月收入年均增长15%。随着周边国家工业化发展加快,部分对成本较为敏感的产业和产品订单出现向周边国家转移迹象。2012年前7个月,中国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、欧、日市场份额比上年分别下降2.1、1.4和2.7个百分点,流失份额主要被周边低成本国家挤占。在外需下滑的同时,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,我们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技术、质量、品牌、服务等综合优势,但这些需要时间、精力、政策和机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