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时,中方代表团团长引用两句诗:“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”。据悉1956年中苏关系交恶,毛主席在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,为表达两国之间的事情应该谦让、平等解决,也引用过这两句诗。
这两句诗哪来的呢?D总引我们走进了他老家桐城的一条“六尺巷”。传说在康熙年间,时任礼部尚书张英的桐城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地争执,飞书京城请张英出面摆平吴家。礼部尚书的官有多大呢?相当于现在的宣传部长、外交部长、教育部长和文化部长加起来,是个超级部长,可卿副总理级,还了得!可是如此高官的张英却大人大量,回复了四句诗开导家人说:
千里修书只为墙,
让他三尺又何妨。
万里长城今犹在,
不见当年秦始皇。
家人见诗,主动退让三尺;吴家深受感动,也退三尺。于是两家院墙之间便隔出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,曰“六尺巷”。如今成了中共桐城纪委宣传“礼让”的廉洁教育基地。
听完这段传说,对于D总之所以能够位尊贤达、亲民礼让、胸襟宽广、“宰相肚子磨舟船”就不奇怪了,“六尺巷”走出来的嘛,浑身衔承得天独厚的优良基因,更有叹为仰止的桐城派祖师爷戴名世嫡传,乃谓虎腹无犬子,将门出英雄!
民间有句俗语叫做“退一步海阔天空”。可见“礼让”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,还是个“共赢”的问题,于人于己都有利。曼说国际关系、国内关系、社会关系、人际关系等等了,就是交通规则还要提倡个“礼让三先”呢。两车狭路相逢,只有互让,不然一筐螃蟹,都过不去。
以“礼让”促成“共赢”是一种智慧,它需要战略眼光、大局眼光和宽广胸怀,像副总理级高官张英那样不计三尺两寸、不屑赫赫一时“秦始皇”,而是放眼万里长城。当年周总理、邓小平两度处理中日关系大局,与日方达成暂时搁置钓鱼岛争端的默契,就是大智慧,取得40年“共赢”。可惜被日本右翼鼠目寸光搅局,陷美国战略阴谋泥潭,自毁前程,搬起石头砸自己脚。
要正确认识“礼让”。“礼让”不是被逼无奈的“忍让”,更不是不讲是非的屈服;“礼让”是一种战略智慧,是以“共赢”为前提条件和原则底线以及道德价值和道德基础的。突破“共赢”底线的“瞎让”一气只是虚伪道德、或奴颜媚骨!“礼让”存在于“力争”之中,它们是一对矛盾共同体,离开“力争”就谈不上“礼让”。倘若无“争”一味“让”,哪里会有“六尺巷”!因此“礼让”必须讲究策略、技巧、时机、方式和程度等,才能最终达到“共赢”的目的。必须学会既在“争”中“让”又在“让”中“争”。像D总做业务也许体会更深。
(润华供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