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说到放生,人们总以为是在佛教传入后,观念受宗教影响而形成的。但北京广化寺方丈怡学大和尚则认为这是“古已有之”。
《列子·说符篇》记载:邯郸之民,以正月之日献鸠于简子,简子大悦,厚赏之。客问其故,简子曰:“正旦放生,示有恩也。”“佛教提倡放生,首先见之于《梵网经》。”若佛子!以慈心故,行放生业……”这是对放生的一种佛法上的解释。尽管两者建立的理论基础不同,但是同样都表达出一种对生命的尊重,对养育人类的自然的感激之情,对人类自身道德的一种要求。
在西方世界,也有类似的思想。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:如果不想窒息人类的情感,则人必须以仁心对待动物,因为对动物残忍的人对人也会变得残忍。我们可以从人对待动物的态度上来判断他的心。“可见慈悲、仁爱之心,是不分地域、不分时代的。这种精神,正是人之为人的根本。”
爱的心念是可以改变身边的环境的。放生是为了培养和增长自己的爱心。如果人们的爱心越来越多,那战争也就会逐渐减少。
佛教对于一切生命,有情、无情,所有众生,从佛性上来说都是平等的,应当一律平等对待而尊重。放生不是形式,刻意去求功德,而是培养自己的善心,六畜动物也有是灵性、有灵魂的生命,它们也贪生怕死,被杀害时会感受到极难忍的痛苦而挣扎,它也会有怨恨,如果给它们一条自然生活的生路,它们的内心将会充满感谢,所谓积德,也是内心积下悲悯它们的一点善心之德。
意义更广大的说,放生要先放人,什么是放人呢?就是叫仁者爱人,孝敬父母,爱自己的朋友,为同事提供方便,不要伤害别人的心灵,不要为他的生存制造障碍,慈悲地对待身边所有的人等等,叫放人。
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、中国诗歌学会理事、国家一级作家,著名军旅诗人、文职将军、《十五的月亮》词作者石祥老先生,应邀担任广乐省韶关市放生协会名誉会长。他说:放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,我们的放生不能局限在生物放生层面上,对人类也要放生。广义的放生应该包含人类本身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这个竞争年代,各种精神压力大量产生,极易对人身体健康产生危害的时期,不是更需要人类自身的放生吗?通过放生文化发展中心组织策划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放生文化活动,来普及和推广放生文化,教育人们树立尊重生命,珍惜生命,保护生命,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,比如可以通过放生文化发展中心组织开展养生旅游、书画展、音乐会、祈福放生活动等等,这些都是有益人们身体健康的活动,都可以纳入放生协会的工作内容,把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开展起来。正确的人生观要求树立尊重生命的观念。
不过由于科技发展,人类活动半径迅速扩展,人们身边的动物植物也都发生着变化。在新的条件下,本着善意出发进行的活动也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和态度。
(晓倩供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