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观地说,最近十年来,我省专业外贸公司在“走出去”方面鲜有实质性的行动,都属于光打雷不下雨。这是为什么呢?
一是“懒惰心理”作怪。外贸公司做惯了贸易,习惯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简单快速的订单处理,不太愿意涉足战线长、管理链条长的海外投资,因此对“走过去”积极性不高。外经企业被“逼向非洲”,但外贸企业目前还缺乏“逼上梁山”的紧迫感。
二是“外行心理”作怪。外贸公司精通于贸易流程,普遍缺乏实业类专业人才,特别是缺乏拥有管理经验的生产型人才,对于海外项目类投资知之甚少,对海外投资政策也非常陌生。
三是“恐惧心理”作怪。外派人员有难度。外贸公司业务员收入较高,由于路途遥远以及安全、健康等原因,大多不愿意到艰苦的非洲去工作,而更喜欢去欧美。一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,我们公司每年出国推销和参展人员约150人,但出访非洲的平均每年不到10人。
四是“井绳心理”作怪。外贸公司是“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设点”。由于有以前海外设点的惨痛教训,因此对“走过去”顾虑大,主动性不强。
面对我省外经企业在非洲市场上的辉煌成就,专业外贸公司如何能够像他们一样,从把商品卖出去转变到把双脚迈出去,真正成为国际化企业,切实实施好“走出去”战略,谋求发展方式的转变,是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头等大事。
我们认为,在目前情况下,外贸企业“走出去”可以有四条途径:
第一、依靠当地客户,积极探讨在非洲设立办事处长期驻点销售的可能性,通过设网点、建渠道,第一时间感受市场的冷暖变化。
第二、依靠生产企业,积极探讨与工厂联手在当地设立制造企业的可能性。由于贫穷落后,在非洲几乎没有不能买的东西,也几乎没有什么生产出来卖不掉的东西。因此,办厂生产,始终对非投资的一个最优选项。而外贸企业要想办厂,必须与工厂联手,否则难有作为。
第三、依靠外经企业,积极争取与他们的深度合作,一是外经带动外贸,一是合作开办超市,积极探讨涉足零售销售的可能性。希望以资本为纽带,通过发挥双方各自优势,两手握拳,共同出击开发非洲市场,实现互利共赢。
第四、依靠援外投标,积极争取通过援外投标业务带动和扩大出口。去年以来,我们先后在援助乍得、古巴等项目上中标,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,而且援外投标业务没有任何风险,非常适合外贸企业。通过援外投标业务的开展,外贸企业可以逐步了解受援国的情况和需求,为今后实地开发打下基础。
而外贸企业在实施“走出去”战略时,应该注意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:
一、必须充分发挥好外贸企业的自身优势。
外贸企业的优势在与产品组织、渠道、客户需求把握、品牌、物流、市场分析、人才等等。以我们公司为例,我们公司的绝大部分产品在非洲适销对路,而且,历经岁月,公司的“铃兰”牌文具、“康乐”牌蜡烛和保温瓶、“飞鹤”牌搪瓷、“假日”牌玻璃器皿、“逍遥”牌拖鞋、“胜利”牌自行车等等,在非洲许多国家广受亲睐。在非洲的集贸市场上非常容易看到我们公司品牌的产品。因此,在非洲市场实施“走出去”战略,可以以“品牌带动”、“渠道带动”战略为先导,以我所长,克敌制胜。
二、必须充分发挥好我省外经企业的桥梁作用。
以省外经建为代表的一大批外经企业,在非洲市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,客观上为外贸企业的进入建立了“桥头堡”、接待站,完全可以成为外贸企业“走出去”的导航仪、指南针。外贸企业在“走出去”的起步阶段,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他们的地方经验、人脉、设施等优势,借力发力,取长补短,相得益彰。
三、必须充分发挥好“走出去”战略的整体效应。
仔细分析,你会发现,所谓“走出去”战略,其实有三个步骤组成,第一步是“走出去”,但“走出去”本身不是目的,“走出去”以后更重要的是第二步,还要“走进去”,真正渗透到目标市场中去,站得稳,立得住;然后,在此基础上,再走第三步——“走上去”,不断提高“走出去”的层次和水平,争取每个布点都能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、硕果累累。只有这样,才能切实实施好“走出去”战略,才能将“走出去”战略落到实处。
(原载《安徽省国际经济合作商会会刊》,系柳夕良总裁在省政府召开的援外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)